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护
来源:核与辐射管理员 浏览量:2492 发布时间:2012-02-17 分享: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电磁辐射。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种类和特点

1、电磁辐射的概念

电磁辐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

2、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种类

2.1 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主要部门为各地广播电视的发射台和中转台。

2.2 通信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通信,包括短波发射台,微波通信站、地面卫星通信站、移动通信站。

2.3 工业、科研、医疗高频设备

该类设备把电能转换为热能或其它能量加以利用,但伴有电磁辐射产生并泄漏出去,引起工作场所环境污染。工业用电磁辐射设备:主要为高频炉、塑料热合机、高频介质加热机等。医疗用电磁辐射设备:主要为高频理疗机、超短波理疗机、紫外线理疗机等。科学研究电磁辐射设备:主要为电子加速器及各种超声波装置、电磁灶等。

  2.4 交通系统电磁辐射干扰,包括:电气化铁路、轻轨及电气化铁道、有轨道电车、无轨道电车等。

  2.5 电力系统电磁辐射,高压输电线包括架空输电线和地下电缆,变电站包括发电厂和变压器电站。

  2.6 家用电器电磁辐射,包括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微波炉、无线电话等。

二、电磁辐射危害

  1、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1.1 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产生热效就应的电磁波功率密度在10mW/cm2;微观致热效应1 mW - mW/cm2;浅致热效应在10mW/cm2以下。热效应可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不可恢复的伤害,如:眼睛产生白内障、男性不育:当功率为1000W的微波直接照射人时,可在几秒内致人死亡。

  1.2 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对人体的非热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经系统:人体反复受到电磁辐射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方面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条件反射性活动受到抑制,出现心动过缓等。

  感觉系统:低强度的电磁辐射,可使人的嗅觉机能下降,当人头部受到低频小功率的声频脉冲照射时,就会使人听到好像机器响,昆虫或鸟儿鸣的声音。

  免疫系统:我国有有初步观察到,长期接触低强度微波的人和同龄正常人相比,其体液与细胞免疫指标中的免疫球蛋白1gG降低,T细胞花环与淋巴细胞转换率的乘积减小,使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低强度微波辐射,可使人的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CRTACTH活性增加,内分泌功能受到显著影响。

  遗传效应:微波能损伤染色体。动物试验已经发现;用195MHz2.45GHz96Hz的微波照射老鼠,会在4-12%的精原细胞骨形成染色体缺陷,老鼠能继承这种缺陷,染色体缺陷可引起受伤者智力迟钝、平均寿命缩短。

  1.3 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也可能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就引起警惕。

  2、电磁辐射危害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主要包括对电器设备的干扰和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两大方面。

  2.1 对电器设备的干扰,对电器设备的干扰这几年最突出的情况有三种:

  一是无线通信发展迅速,但发射台、站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使航空通信收到干扰,如1997813日,深圳机场由于附近山头上的数十家无线寻呼台发射的电磁辐射对机场指挥塔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造成严重干扰,使地对空指挥失灵,机场被迫关闭两小时。

  二是一些企业使用的高频工业设备对广播电视信号造成干扰,使周围居民无法正常收看电视而导致严重的群众纠纷,如北京市东城区文具厂就曾因该厂的高频热合机干扰了电视台的体育比赛转播,被愤怒的群众砸坏了工厂的玻璃。

  三是一些原来位于城市郊区的广播电台发射站,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被市区所包围,周围环境也从人烟稀少变为人口密集,电台发射出的电磁辐射干扰了当地百性收看电视。

  2.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显示,电磁辐射对体有五大影响:

  一、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美国一癌症疗基金会对一些遭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人快24倍。

  二、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头部长期受电磁辐射影响后,轻则引起失眠多梦、头痛头昏、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易怒、抑郁等神经衰弱症,重则使大脑皮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并造成脑损伤。

  三、电磁辐射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女性和胎儿尤其容易受到伤害,调查表明:13个月为胚胎期,受到强电磁辐射可能造成肢体缺陷或畸形;45个月为胎儿成长期,受电磁辐射可导致免疫力功能低下,出生后身体弱,抵抗力差。

  四、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视力下降;肝脏造血功能下降,严重都可导致视网膜脱落。

  伤害眼睛功率密度与形成白内障的时间的阈值曲线不是直线,在每一个频率上照射兔眼似乎都需要一个微波功率密度阈值,低于这个曲线,即使连续照射也不会产生眼损伤。在500MHz以上,白内障形成的最小功率密度约150 mW/cm2,低于500MHz的频率引起眼损害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五、电磁辐射可使男性性能下降,女性内分紊乱,月经失调。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在有关电脑屏幕与工人健康问题的最新修正意见中指出:在电脑屏幕工作环境下,有些因素可能影响妊娠结果。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男方,长期受到电磁波辐照,有可能使男性精子减少,使精子基因畸形并可能变成不育或者畸胎;其次是孕妇,有报道说在电脑前1周工作20小时以上的孕妇生畸形的概率要比普通孕妇高2-3倍,而生女孩的概率大。

  3、电磁辐射八大高危行业

  金融:由于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现代化办公设施,操作人员直接受到电磁辐射。

  广电: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无线电发射系统、编辑机房、演播室均向外发射大量电磁波。

  IT: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随时向外发射大量电磁波。

  电力:高压输电、变电、发电设施产生高强度电磁波。

  电信:移动通讯基站等无线通讯系统电磁波强度很大,尤其是手机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民航:民航指挥塔及飞机本身都向外发送大量电磁波,此行业人员尤其应注意防护。

  铁路:电气化铁路的电力线及变配系统向外发射大量电磁波。

  医疗:高频理疗、超短波理疗及各类频谱仪,都向外发射大量电磁波。

  三、电磁辐射防护

  1、电磁辐射的防护对于不同的电磁辐射污染源,其防护方法是很多的,只要能降低辐射源的辐射,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就可以使用。

  1.1 对电磁辐射区内人员的防护措施

  推测或检测到射频功率密度超过40μW/cm2的区域,应认为是电磁辐射潜在危险区。人员容易误入的危险区域应设有警告标记。除非有紧急情况,凡经计算或用场强计测量超过40μW/cm2的区域不允许人员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应利用保护用品使辐射危害减至最小,必须保证在发射天线射束区内工作的维护人员穿好保护服装。应该禁止身上带有金属移植件,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装置的人员进入电磁辐射区。应给受到辐射源,电磁能和高压装置辐射的人员作定期身体检查。

  1.2 室内电磁辐射的防护

  对于室内环境中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手机带来的电磁辐射危害,人们应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 自觉遵守国家标准,正确使用电脑、手机、微波炉等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

  ● 电器摆放不能过于集中。在卧室中,要尽量少放,甚至不放电器。

  ● 电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尽量避免同理使用多台电器。

  ● 注意人与电器的距离,能远则远。

  ● 尽量缩短使用电剃须刀和吹风机的时间。

  ● 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工作时,最好穿防辐射大褂或马甲、围裙等防护用品。在视频显示终端,要加装荧光屏防护网。

  ● 经常饮茶或服用螺旋藻片,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 对辐射较大的家用电器,如电褥子、微波炉、电磁炉等,可采用不锈钢纤维布做成罩子,或进行化学镀膜来反射和吸收阻隔电磁辐射。

  ● 正确使用手机。在手机接通的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量最大,瞬间可达2000mGs(毫高斯)。据报道,场强在10-150 mGs时,即可使体内抑制肿癌的基因R53发生病变,从而增加患癌几率。在手机接通几十秒后,电磁辐射强度可减少一半。因此,人们最好在手机接通几十秒后再接电话。在接电话时,要尽量使头部离手机远一点,或采用分离耳机与话筒来接听电话。同时,尽量减少通话时间,最好左右耳朵轮流听。平时不要将开着的手机挂在胸前,以防心脏受损。特别是女性,电磁辐射对内分泌和孕妇的影响更为显著。

 

主办单位: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备案号:蜀ICP备19028361号-5
联系电话:0839-3310888   监督电话:0839-3310888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苴国路795号广元国际酒店斜对面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6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46